法規資訊

法規名稱 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 (非現行法規)
發佈日期 民國88年3月31日
沿革資訊 中華民國88年3月31日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八八)臺財證(六)字第01399 號令修正發布第 8條、第25條;增訂第26條、第27條

異動條文

  1. 證券發行人(以下簡稱發行人)應依其會計事務之性質、業務實際情形及發展,暨管理上之需要,釐訂其會計制度,並報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備查。
  2. 前項會計制度之內容,應依公司所營業務之性質,分別包括總說明;帳簿組織系統圖;會計科目、會計憑證、會計簿籍與會計報表之說明與用法;普通會計事務處理程序;成本會計事務處理程序;銷貨、採購、收款、付款與倉儲管理辦法等項目。
  3. 會計制度之內容有修正者,應於申報年度財務報告時一併報本會備查。
  1. 財務報告指財務報表、重要會計科目明細表及其他依本準則規定有助於使用人決策之揭露事項及說明。
  2. 財務報表應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及其附註或附表。
  3. 前項主要報表及其附註,除新成立之事業外,應採兩期對照方式編製,並由發行人之負責人、經理人及主辦會計人員就主要報表逐頁簽名或蓋章。
  1. 財務報告對於資產負債表日至財務報告提出日間所發生之左列期後事項,應加註釋:
    1. 一、資本結構之變動。
    2. 二、鉅額長短期債款之舉借。
    3. 三、主要資產之添置、擴充、營建、租賃、廢棄、閒置、出售、質押、轉讓或長期出租。
    4. 四、生產能量之重大變動。
    5. 五、產銷政策之重大變動。
    6. 六、對其他事業之主要投資。
    7. 七、重大災害損失。
    8. 八、重要訴訟案件之進行或終結。
    9. 九、重要契約之簽訂、完成、撤銷或失效。
    10. 十、重要組織之調整及管理制度之重大改革。
    11. 十一、因政府法令變更而發生之重大改變。
    12. 十二、其他足以影響今後財務狀況、經營結果及現金流量之重要事故或措施。
  1. 資產 資產負債表之資產科目分類及其帳項內涵與應加註明事項如左:
    1. 一、流動資產 現金及約當現金、短期投資與其他預期能於一年內變現或耗用之資產。但營業週期長於一年者,應改以一個營業週期作為劃分流動及非流動之標準,採用該項標準時,應於財務報表附註中說明。
      1. (一)現金及約當現金 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及零星支出之週轉金,暨隨時可轉換成定額現金且即將到期而其利率變動對其價值影響甚少之短期投資。非活期之銀行存款,應分項列報,其到期日在一年以後者,應加註明;已指定用途或支用受有約束者,如擴充設備及償債基金等,不得列入現金之內。定期存款(含可轉讓定存單)提供債務作質者,若所擔保之債務為長期負債,應改列為其他資產;若所擔保者為流動負債則改列為其他流動資產,並附註說明擔保之事實。作為存出保證金者,應依其長短期之性質,分別列為流動資產或其他資產。補償性存款如因短期借款而發生者,仍列為流動資產,但應於附註中說明;若係因長期負債而發生者,則應列為其他資產或長期投資,不得列為流動資產。
      2. (二)短期投資 購入發行人本公司以外有公開市場、隨時可以出售變現,且不以控制被投資公司或與其建立密切業務關係為目的之證券。短期投資應採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評價,並註明成本計算方法。市價係指會計期間最末一個月之平均收盤價。但開放型基金,其市價係指資產負債表日該基金淨資產價值。因持有短期投資而取得股票股利或資本公積轉增資所配發之股票者,應依短期投資之種類,分別註記所增加之股數,並按加權平均法計算每股平均單位成本。如供債務作質者,若所擔保之債務為長期負債,應改列為長期投資;若為流動負債,仍列為短期投資,但應附註說明擔保之事實。作為存出保證金者,應依其長短期之性質,分別列為短期投資或長期投資。
      3. (三)應收票據 應收之各種票據。應收票據應按現值評價,但因營業而發生,且到期日在一年以內者,得按面值評價。應收票據業經貼現或轉讓者,應予扣除並加註明。因營業而發生之應收票據,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其他應收票據分別列示。金額重大之應收關係人票據,應單獨列示。提供擔保之票據,應於附註中說明。應收票據業已確定無法收回者,應予轉銷。結算時應評估為應收票據無法收現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壞帳。
      4. (四)應收帳款 因出售商品或勞務而發生之債權。應收帳款應按現值評價。但到期日在一年以內者,得按帳載金額評價。金額重大之應收關係人帳款,應單獨列示。應收帳款業已確定無法收回者,應予轉銷。結算時應評估應收帳款無法收現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壞帳。分期付款銷貨之未實現利息收入,應列為應收帳款之減項。款項收回期間超過一年部分,並應附註說明各年度預期收回之金額。「設定擔保應收帳款」應單獨列示,作為副擔保品之應付票據應列為「設定擔保應收帳款」之減項。應收帳款包括長期工程合約金額者,應於資產負債表中或財務報表附註列示已開立帳單之應收帳款中屬於工程保留款部分。該保留款之預期收回期間如超過一年者,並應附註說明各年預期收回之金額。
      5. (五)其他應收款 不屬於應收票據、應收帳款之其他應收款項。結算時應評估其他應收款無法收回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壞帳。其他應收款中超過流動資產合計金額百分之五者,應按其性質或對象分別列示。備抵壞帳應分別列為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及其他應收款之減項。各該科目如為更明細之劃分者,備抵壞帳亦比照分別列示。
      6. (六)存貨 備供正常營業出售之製成品或商品;或正在生產中之在製品,將於加工完成後出售者;或將直接、間接用於生產供出售之商品(或勞務)之材料或物料。存貨之評價及表達,應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十號規定辦理。存貨若有瑕疪、損壞或陳廢等,致其價值顯著減低者,應以淨變現價值為評價基礎。存貨有提供作質、擔保或由債權人監視使用等情事,應予註明。
  2. 建設公司委託他人建屋預售,若符合左列所有條件者,得適用完工比例法認列售屋利益:
    1. 二、基金及長期投資 各項特種基金及因經常業務目的而為長期性之投資。
      1. (一)基金 為特定用途所提存之資產,如償債基金、改良及擴充基金、意外損失準備基金等。基金提存所根據之議案及辦法,應予註明。依職工福利金條例所提撥之福利金,應列為費用。
      2. (二)長期投資 為謀取控制權或其他財產權益,以達其營業目的所為之長期投資,如投資其他企業之股票、購買長期債券、投資不動產等。長期投資應註明評價基礎,並依其性質分別列示。
    2. (七)在建工程 企業承建之長期工程合約在建造期間所發生之工程成本及所認列之損益。長期工程合約損益之認列及表達,應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十一號規定辦理。
    3. (八)預付款項 包括預付費用及預付購料款等。因購置固定資產而依約預付之款項及備供營業使用之未完工程營造款,應列入固定資產項下,不得列為預付款項。
    4. (九)其他流動資產 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流動資產。以上各類流動資產,除現金外,其金額未超過流動資產合計金額百分之五者,得併入其他流動資產內。
    5. 1.工程之進行已逾籌劃階段,亦即工程之設計、規劃、承包、整地均已完成,工程之建造可隨時進行。
    6. 2.預售契約總額已達估計工程總成本。
    7. 3.買方支付之價款已達契約總價款百分之十五。
    8. 4.應收契約款之收現性可合理估計。
    9. 5.履行合約所須投入工程總成本與期末完工程度均可合理估計。
    10. 6.歸屬於售屋契約之成本可合理辨認。建設公司委託他人興建之在建工程,因承攬人具有法定抵押權,建設公司不得將此工程與預收工程款互相抵銷。
  3. 投資其他企業之股票,具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列為長期股權投資:
    1. 1.所持股票未在公開市場交易或無明確市價者。
    2. 2.意圖控制被投資公司或與其建立密切業務關係者。
    3. 3.有積極意圖及能力長期持有被投資公司股權者。
  4. 長期股權投資之評價及表達與合併財務報表之編製,除左列事項外,應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五號及第七號規定辦理:
    1. 1.長期股權投資除另有規定外,應依持有被投資公司表決權比例,評估對被投資公司之影響力。
    2. 2.個別子公司總資產或營業收入雖未達編入合併報表標準,惟其所有未達編入合併報表標準之子公司合計總資產或營業收入已達發行人各該項金額百分之三十以上者,仍應將總資產或營業收入達發行人各該項金額百分之三以上之子公司編入合併報表,嗣後除非所占比率降至百分之二十,否則仍應繼續編入合併報表。未編入合併報表之子公司,應附註揭露公司名稱、持有股權比例及未合併之原因。
    3. 3.持有普通股及有表決權之特別股,如其表決權總數超過被投資公司全部表決權百分之五十或符合左列所有條件者,其投資損益應於當期認列:
      1. (1)長期投資之期初股權淨值達新台幣五千萬元以上,且達公司實收資本額百分之五以上。
      2. (2)持有被投資公司股權達百分之三十以上或公司之持股與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公司直接或間接控制之事業對該被投資公司之綜合持股超過百分之五十。
      3. (3)為被投資公司持股比率前三名大股東;或派任被投資公司之董事長或總經理。
  5. 長期股權投資採權益法評價,若被投資公司有左列情形之一者,被投資公司之財務報表應經會計師依照「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規則」與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之規定辦理查核:
    1. 三、固定資產 為供營業上使用,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非以出售為目的之有形資產。固定資產中土地、折舊性資產及折耗性資產,應分別列示。固定資產應按照取得或建造時之成本入帳。但購買預售屋及以現金增資款購置固定資產之利息不得予以資本化。已無使用價值之固定資產,應按其淨變現價值或帳面價值之較低者轉列其他資產;無淨變現價值者,應將成本與累積折舊沖銷,差額轉列損失。若耐用年限屆滿仍繼續使用者,並應就殘值繼續提列折舊。承租資產之認列及表達,應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二號規定辦理。承租之資產若屬營業租賃性質者,在租賃標的物上所為之改良,稱為租賃權益改良,應列於固定資產項下。固定資產應註明評價基礎,如經過重估者,應列明重估價日期及增減金額,並在資產負債表上將取得成本及重估增值分別列示。土地因重估增值所提列之土地增值稅準備,應列為長期負債。除土地外,固定資產應於估計使用或開採年限內,以合理而有系統之方法,按期提列折舊或折耗,並依其性質轉作各期費用或間接製造成本,不得間斷或減列。固定資產之累計折舊或折耗,應列為固定資產之減項。租賃權益改良應按其估計耐用年限或租賃期間之較短者,以合理而有系統之方法提列折舊,並依其性質轉作各期費用或間接製造成本,不得間斷或減列。折舊性資產應註明折舊之計算方法。固定資產有提供保證、抵押或設定典權等情形者,應予註明。土地因特殊原因而暫以他人名義為所有權登記者,應附註揭露,並註明其保全措施。
    2. 四、無形資產 無實體存在而有經濟價值之資產,包括專利權、著作權、特許權、商標權及商譽等。向外購買之無形資產,應按實際成本入帳。自行發展之無形資產,其屬不能明確辨認者,如商譽,不得入帳;其屬能明確辨認者,如專利權,僅可將申請登記之費用,作為專利權成本。研究發展支出除受委託研究,其成本依契約可全數收回者外,須於發生當期以費用列帳。購買或開發以供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行銷之電腦軟體,在建立技術可行性以前所發生之成本一律作為研究發展費用。自建立技術可行性至完成產品母版所發生之成本均應資本化。自產品母版拷貝軟體、文件、訓練教材等成本均屬存貨成本。所謂建立技術可行性是指完成詳細程式設計或操作模型而言。換言之,為確定產品能按設計之規格生產所必須之各項規劃、設計、編碼及測試工作均已完成時,技術可行性才算建立。資本化之電腦軟體成本應個別攤銷。每年之攤銷比率係以該產品(軟體)本期收益對該產品本期及以後各期總收益之比率,與按該產品之剩餘耐用年限採直線法計算之攤銷率,兩者之較大者為準。電腦軟體成本應於資產負債表日按「未攤銷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評價。創業期間資產評價及損益認列與表達,應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十九號規定辦理。無形資產應註明評價基礎,且應以合理而有系統之方法攤銷,其攤銷年限最長不得超過二十年。無形資產之攤銷方法,應予註明。
    3. 五、其他資產 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資產,且收回或變現期限在一年或一個營業週期以上者,如存出保證金、長期應收票據及其他什項資產等。
    4. 1.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三千萬元以上者。
    5. 2.營業收入達新台幣五千萬元以上,或達發行人營業收入百分之十以上者。長期債券投資應按面額調整未攤銷溢、折價評價,其溢價或折價應按合理而有系統之方法攤銷。長期投資有提供作質,或受有約束、限制等情事者,應予註明。
  6. 長期應收票據及其他長期應收款項應按現值評價。
  7. 催收款項金額重大者,應單獨列示並註明催收情形及提列備抵呆帳數額。
  8. 其他資產金額超過資產總額百分之五者,應按其性質分別列示。
  1. 負債 資產負債表之負債科目分類及其帳項內涵與應加註明事項如左:
    1. 一、流動負債 各項應付款、借款等及其他在經常業務程序中,須於一年或一營業週期內,以流動資產或其他流動負債償付之負債。但營業週期長於一年者,應改以一個營業週期作為劃分流動及非流動之標準,採用該項標準時,應於財務報表附註中說明。
      1. (一)短期借款 包括向銀行短期借入之款項、透支及其他短期借款。短期借款應依借款種類註明借款性質、保證情形及利率區間,如有提供擔保品者,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價值。向金融機構、股東、員工、關係人及其他個人或機構之借入款項,應分別註明。
      2. (二)應付短期票券 為自貨幣市場獲取資金,而委託金融機構發行之短期票券,包括應付商業本票及銀行承兌匯票等。應付短期票券應按現值評價,應付短期票券折價應列為應付短期票券之減項。應付短期票券應註明保證、承兌機構及利率,如有提供擔保品者,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價值。
      3. (三)應付票據 應付之各種票據。應付票據應按現值評價。但因營業而發生,且到期日在一年以內者,得按面值評價。因營業而發生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應付票據,應分別列示。金額重大之應估銀行、關係人票據,應單獨列示。已提供擔保品之應付票據,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價值。存出保證用之票據,於保證之責任終止時可收回註銷者,得不列為流動負債,但應於財務報表附註中說明保證之性質及金額。
      4. (四)應付帳款 因賒購原物料、商品或勞務所發生之債務。應付帳款應按現值評價。但到期日在一年以內者,得按帳載金額評價。因營業而發生之應付帳款,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其他應付款項分別列示。金額重大之應付關係人款項,應單獨列示。已提供擔保品之應付帳款,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價值。
      5. (五)其他應付款 不屬於應付票據、應付帳款之其他應付款項,如應付稅捐、薪工及股利等。經股東會決議通過之應付股息紅利,無已確定分派辦法有預定支付日期者,應加以揭露。每期結算損益時,根據課稅所得計算之預計應納所得稅,應列為流動負債。其他應付款中超過流動負債合計金額百分之五者,應按其性質或對象分別列示。
      6. (六)預收款項 預為收納之各種款項,如預收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之預收定金等。預收款項應按主要類別分列,其有特別約定事項並者應註明。
      7. (七)其他流動負債 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流動負債。以上各類流動負債,其金額未超過流動負債合計金額百分之五者,得併入其他流動負債內。
    2. 二、長期負債 到期日在一年或一營業週期以上之債務,包括應付公司債、長期借款、長期應付票據及長期應付款等。
  2. 長期負債將於一年或一營業週期內到期,並將以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償還者,應轉列為流動負債。
    1. 三、其他負債 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負債,如存入保證金及其他什項負債等。
    2. (一)應付公司債(含海外公司債)發行人發行之債券。發行債券須於附註內註明核定總額、利率、到期日、擔保品名稱、帳面價值、發行地區及其他有關約定限制條款等。如所發行之債券為轉換公司債者,並應註明轉換辦法及已轉換金額。應付公司債之溢價、折價為應付公司債之評價科目,應列為應付公司債之加項或減項,並按合理而有系統之方法,於債券流通期間內加以攤銷,作為利息費用之調整項目。
    3. (二)長期借款 包括長期銀行借款及其他長期借款或分期償付之借款等。長期借款應明其內容、到期日、利率、擔保品名稱、帳面價值及其他約定重要限制條款。長期借款以外幣或按外幣兌換率折算償還者,應註明外幣名稱及金額。向股東、員工及關係人借入之長期款項,應分別註明。
  1. 股東權益 資產負債表之股東權益科目分類及其帳項內涵與應加註明事項如左:
    1. 一、股本 股東對發行人所投入之資本,並向公司登記主管機關申請登記者。股本之種類、每股面額、額定股數、已發行股數及特別條件等,均應註明。發行可轉換特別股及海外存託憑證者,應揭露發行地區、發行及轉換辦法、已轉換金額及特別條件。庫藏股票應按成本法或面值法處理,列為股東權益減項,並註明股數。
    2. 二、資本公積 除股本外,非由營業結果所產生之權益。股票溢價、處分固定資產之溢價收入、受領贈與、固定資產重估增值、自因合併而消滅之公司所承受之資產價額,減除自該公司所承擔之債務及向該公司股東給付額之餘額、長期股權投資按權益法所認列之資本公積,及庫藏股票交易產生之資本公積等,應分別列示。
    3. 三、保留盈餘(或累積虧損)由營業結果所產生之權益,包括法定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及未分配盈餘(或待彌補虧損)等。
      1. (一)法定盈餘公積 依公司法之規定應提撥定額之公積。
      2. (二)特別盈餘公積 因有關法令、章程規定或股東會決議由盈餘提撥之公積。
      3. (三)未分配盈餘(或待彌補虧損)尚未分配亦未提撥之盈餘(未經彌補之虧損為待彌補虧損)。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應俟股東大會決議後方可列帳,但有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之議案者,應在當期財務報表附註中註明。
    4. 四、長期股權投資未實現跌價損失 長期股權投資採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評價所認列之未實現價損失。
    5. 五、累積換算調整數 因外幣交易或外幣財務報表換算所產生之換算調整數。
  1. 損益表之科目結構及其帳項內涵與應加註明事項如左:
    1. 一、營業收入 本期內因經常營業活動而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所獲得之收入,包括銷貨收入、勞務收入等。銷售商品、加工收入、修造收入及勞務收入等,應分別註明。
  2. 附退貨權之銷貨,除同時符合左列規定,得於銷貨時認列銷貨收入並預提備抵銷貨退回外,應作寄銷處理。
    1. 二、營業成本 本期內因經常營業活動而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所應負擔之成本,包括銷貨成本、勞務成本等。進貨退回及折讓,應自進貨成本減除。
    2. 三、營業費用 本期內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應負擔之費用,包括研究發展支出、推銷費用、管理及總務費用。但營業成本及營業費用不能分別列示者,得合併為營業費用。
    3. 四、營業外收入及費用 本期內非因經常營業活動所發生之收入及費用,包括利息收入、利息費用、投資損益、兌換損益、處分固定資產損益及處分投資損益等。利息收入及利息費用應分別列示;投資損益、兌換損益及處分投資損益得以其淨額列示。處分固定資產之利益應依其性質列為當期營業外收入或非常利益,並於當期之股東權益變動表上,將該項利益減除其應負擔之所得稅後之淨額,轉入資本公積;處分固定資產之損失應依其性質列為營業外費用或非常損失。
    4. 五、繼續營業部門損益 前列四款之淨額,應分別列示稅前損益、所得稅費用(利益)與稅後損益。
    5. 六、停業部門損益 本期內處分或決定處分重要部門所發生之損益,包括當期停業前營業損益及處分損益。處分損益應於決定處分日加以衡量,如有損失應立即認列,如有利益則應俟實現時始得認列。
    6. 七、非常損益 性質特殊且不常發生之損益項目。提前償付之重大償債損益應列為非常損益。非常損益應單獨列示,不得分年攤提。
    7. 八、會計原則變動之累積影響數 應單獨列示於非常員益項目之後。
    8. 九、本期淨利(或淨損) 本會計期間之盈餘(或虧損),係前項四款之淨額。
    9. 十、每股盈餘之計算及表達,應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二十四號規定辦理。
    10. 十一、所得稅分攤及表達方式,應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二十二號規定辦理。
    11. 1.銷貨價格在銷售時相當固定。
    12. 2.買方支付價款之義務,不受是否能將產品再出售之影響。
    13. 3.買方支付價款之義務,不因產品遭竊、毀損或滅失而改變。
    14. 4.買方與賣方為兩個真正之經濟個體。
    15. 5.賣方無重大義務,協助買方推銷產品。
    16. 6.未來退貨之金額能合理估計。銷貨退回及折讓,應列為銷貨收入之減項。
  1. 股東權益變動表為表示股東權益組成項目變動情形之報告,應列明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或累積虧損)、長期股權投資未實現跌價損失、累積換算調整數及庫藏股票之期初餘額;本期增減項目與金額;期末餘額等資料。
  2. 保留盈餘部分之內容如左:
    1. 一、期初餘額。
    2. 二、前項損益調整項目 前項損益項目在計算、記錄與認定上,以及會計原則與方法之採用上發生錯誤,而為更正者。
    3. 三、本期淨利或淨損。
    4. 四、提列法定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及分派股利等項目。
    5. 五、應轉列資本公積之處分固定資產利益淨額。
    6. 六、期末餘額。
  3. 前項損益調整、不得入當期損益而直接列於股東權益項下之未實現損益項目(如換算調數)及資本公積變動等項目所生之所得稅費用(利益)應直接列入各該項目,以淨額列示。
  1. 業務之說明 發行人應依左列規定,說明其業務狀況:
    1. 一、重大業務事項 說明最近五年度對業務有重大影響之事項。包括購併或合併其他公司、轉投資關係企業、重整、購置或處分重大資產、經營方式或業務內容之重大改變等。
    2. 二、環境支出資訊 發行人應揭露左列有關環保支出之資訊:(格式八)
      1. (一)最近二年度因污染環境所受損失(包括賠償)及處分之總額,並說明其未因應對策(包括改善措施)及可能之支出(包括未採取因應對策可能發生損失、處分又賠償之估計金額,如無法合理估計者,應說明其無法合理估計之原因)。
      2. (二)說明目前污染狀況及其改善對發行人盈餘、競爭地位及資本支出之影響及其未來三年度預計之重大環保資本支出。
    3. 三、董事、監察人、總經理及副總經理酬勞:(格式九)(一)最近會計年度支付每一董事、監察人之車馬費及酬勞;若董事兼任經理人員者,其酬勞應分別按其身份揭露之。
      1. (二)最近會計年度支付給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之薪資、獎金、特支費及紅利總額。
      2. (三)支付前二目以外之酬勞給董事、監察人、總經理及副總經理,如提供汽車、房屋及其他專屬個人之支出時,應揭露其姓名、職位、所提供資產之性質及成本、實際或按公平市價設算之租金及其他給付。
    4. 四、勞資關係:(格式十)
      1. (一)列示公司重大員工福利措施、退休制度與其實施情形,以及勞資間之協議情形。
      2. (二)說明最近三年度公司因勞資糾紛所遭受之損失,並揭露目前及未來可能發生之估計金額與因應措施,如無法合理估計者,應說明無法合理估計之事實。
  1. 市價、股利及股權分股情形 發行人應揭露其發行之有價證券之市價、股利及股權分散情形:
    1. 一、市價資訊 發行人之有價證券如已上市、上櫃,應註明最近二年度每一季之最高及最低成交價格。(格式一一)二、股利資訊 說明發行人最近二年度已發放之每股現金股利、盈餘及資本公積配股數額,如有累積未付之股利者,並應揭露累積未付之數額。發行人之股利政策如有或預期將有重大變動時,(格式一二)(格式一二)
  2. 情形說明資產情形 說明資產形別權分散情形別權分散情形別散散權分散情形。(格式一三)
  3. 發行人如有以盈餘或資本公積轉整資配股時,並追揭露按溯放後調股數追溯調整之市價及現金股利資訊。
  4. 發行人應揭露公司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有公司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以以上股東,當期股權移轉及股權質押變動情形。(格式一四)發行人經核准以總括申報制度募集發行有價證券者,應揭露核准金額、預定發行及已發行有價證券之相關資訊。(格式一五)
  1. 重要財務資訊之揭露 發行人應揭露最近五年度左列之財務資訊:
    1. 一、簡明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格式一六)二、重要財務比率分析。(格式一七)
    2. 三、其他足以增進對財務狀況、經營結果及現金流量或其變動趨勢之瞭解的重要資訊(如物價、匯率變動之影響)。
  1. 財務狀況及經營結果之檢討與分析 發行人應就其財務狀況、經營結果及現金流量之情形加以檢討,並就其變動原因加以分析。其內容至少包括左列各事項,並得視實際需要按部門別加以討論:
    1. 一、重大資本支出及其資金來源 說明最近二年度已投資或承諾之重大資本支出及未來五年擬投資之資本支出之性質、預期效益及其實際或預期之資金來源。若預期未來舉債及增資之相對資金成本或舉債及增資政策將有重大變動時,應加以說明。(格式一八)二、流動性 分析最近二年度之流動性及其增減變動之原因,並就營運趨勢、資金需求及其他重大承諾、交易或非交易事項,說明未來營運資金需求變動之情況、由營業所能產生之營運資金數額,及需由或可由外部取得之營運資金數額。如發現流動性已有或將有重大不足,應指明已採行或擬採行之補救措施。(格式一九)三、經營結果 分析最近二年度繼續營業部門損益之構成項目及影響其增減變動之重要交易、非交易事項及經濟環境之變動。當收入或成本有重大增減變動時,並應說明此項變動係由於售價或成本之調整、產銷組合及數量之增減或新舊產品之更替所造成。若營運政策、市場狀況或其他內外在因素已發生或預期將發生重大之變動,致使繼續營業部門之收入或費用發生重大之增減變動者,應說明其事實及影響。(格式二○)
  1. 更換會計師資訊 發行人如在最近二年度及其期後期間有更換會計師情形者,應揭露左列事項:(格式二一)
    1. 一、關於前任會計師者:
      1. (一)更換會計師之日期及原因,並說明係會計師主動終止委任或不再接受委任,或發行人主動終止委任或不再繼續委任。
      2. (二)前任會計師最近二年內曾簽發無保留意見以外之查核報告書者,其意見及原因。
      3. (三)發行人與前任會計師間就左列事項有無不同意見:
        1. 1.會計原則或實務。
        2. 2.財務報告之揭露。
        3. 3.查核範圍或步驟。如有不同意見時,應詳細說明每一不同意見之性質,及發行人之處理方法(包括是否授權前任會計師對繼任會計師所提有關意見不合情事之詢問充分回答)與最後之處理結果。
      4. (四)如有左列事項,亦應加以揭露:
        1. 1.前任會計師曾通知發行人缺乏健全之內部控制制度,致其財務報告無法信賴者。
        2. 2.前任會計師曾通知發行人,無法信賴發行人之聲明書或不願與發行人之財務報告發行任何關聯者。
        3. 3.前任會計師曾通知發行人必須擴大查核範圍,或資料顯示如擴大查核範圍可能使以前簽發或即將簽發之財務報告之可信度受損,唯因更換會計師或其他原因,致該前任會計師未曾擴大查核範圍者。
        4. 4.前任會計師曾通知發行人基於所蒐集之資料,已簽發或即將簽發之財務報告之可信度可能受損,唯由於更換會計師或其他原因,致該前任會計師並未對此事加以處理者。
    2. 二、關於繼任會計師者:
      1. (一)繼任會計師事務所名稱、會計師姓名及委任之日期。
      2. (二)發行人正式依委任繼任會計師之前,如曾就特定交易之會計處理方法或適用之會計原則及對其財務報告可能簽發之意見,諮詢該會計師時,應就其諮詢事項及結果加以揭露。
      3. (三)發行人應就與前任會計師間不同意見之事項,諮詢並取得繼任會計師對各該事項之書面意見加以揭露。
    3. 三、發行人應就本條第一款及第二款第三目所規定事項函送前任會計師,並通知前任會計師如有不同意見時,應於十日內函復。發行人應將前任會計師之復函加以揭露。
  1. 發行人編製期中財務報告,應依第一章、第二章及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二十三號之規定辦理,但得免編製合併報表。
  2. 編製季報時,得免編製股東權益變動表及重要會計科目明細表,對於持股百分之五十以下之被投資公司,並得免按權益法認列投資損益。
  1. 特殊行業之會計科目與財務報告之編排,得從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規定,其未規定而性質上無法適用本準則者,報經本會核備後得依行業特性為之,但資產負債之評價及損益之取決,仍應依本準則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之規定辦理。
  1. 發行人除經本會核准者外,應編製關係企業合併財務報表。
  1. 關係企業合併財務報表之編製及表達,應依本會所訂「關係企業合併營業報告書關係企業合併財務報表及關係報告書編製準則」規定辦理。
第七章 附則
  1. 本準則自發布日施行。
回上方